您现在的位置:中国高招信息网 > 高考资讯 > 最新资讯

高考考试语文:诗歌鉴赏易混手法有什么区别

来源:www.dzryhb.com 2025-05-08

最新资讯

  表现手法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,但有几种手法很像,容易混用。为了能更准确地理解并学会这几种手法,下面对它们进行简单有什么区别。  对比和反衬 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,但不同还是比较明显的。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(正),另一个方面(反)只不过作为陪衬。如王籍的《入若耶溪》:蝉噪林逾静,鸟鸣山更幽。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,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,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不过为了陪衬,由于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了解,山林就越幽静。对比则不同,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。如梅尧臣的《陶者》:陶尽门前土,屋上无片瓦。十指不沾泥,鳞鳞居大厦。全诗句句对比,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,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;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,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。两相对照,鲜明而强烈。  烘托和渲染  两种手法常常混用,其实二者并非一回事。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,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,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,加以修饰和陪衬。烘托又称烘云托月,为了突出月亮的美,而从云写起;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,反复地刻画绿叶。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。如《陌上桑》:行者见罗敷,下担捋髭须。少年见罗敷,脱帽著梢头。耕者忘其犁,锄者忘其锄。作者对行者、少年、耕者、锄者种种描写,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。渲染则是为了打造某种氛围或创设一种意境,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。如柳永《雨霖铃》:寒蝉凄切。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,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、伤感的氛围。  伏笔和铺垫  这两种手法也常常混为一谈。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筹备,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用。有的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。如杜牧的《泊秦淮》:烟笼寒水月笼沙,夜泊秦淮近酒家。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《后庭花》。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挨近酒家,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《后庭花》埋下的伏笔。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,先作层层铺写,好似英语语法中的原级(good)比较级(better)和最高级(best)一样。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,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,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 。 如张可久《中吕?红绣鞋?天台瀑布寺》:绝顶峰攒雪剑。悬崖水挂冰帘,倚树哀猿弄云间。血华啼杜宇,阴洞吼飞廉。比人心山未险。为了表现人心的险恶,作者先从雪峰、冰瀑、哀猿、啼鹃、吼风五个方面来写天台山的险,把天台山写得险恶无比。然而和人心相比,天台山还根本不算险,人心该有多么险恶就不言而喻了。写天台山的险就是为写人心险恶而作的铺垫。  象征和托物言志  这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,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点,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。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。象征是以物喻人,和借喻很像,尽管只出现了喻体,但事实上是含沙射影。如曾巩的《咏柳》:乱条犹未变初黄,倚得东风势便狂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用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,象征那些根基未稳,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,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。托物言志(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含象征,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)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(托物)来表达我们的某种志向(言志)。如李忱的《瀑布联句》:溪涧岂能留得住,终归大海作波涛。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,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。  用典和借古讽今  这两种手法没严格的界限。用典是从材料(典故)角度说的,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目的角度说的。用典是借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词句,目的是委婉抒发作者某种情感。如辛弃疾《摸鱼儿》:千金纵买相如赋,脉脉此情哪个诉?作者借用西汉陈皇后的典故,表达自己抗金倡导无人诉说、无人理解的苦闷。借古讽今是通过对古迹古事的咏叹,讽谏当朝统治者。一些怀古诗和政治抒情诗中多使用这种手法。如王安石的《桂枝香》:到今天商女,时时犹唱,《后庭》遗曲。作者咏叹六朝的灭亡,就是为了劝谏北宋统治者要同意教训,不要再骄奢淫逸,荒芜朝政了。

热点专题

  • 2025北京房山高中一年级下期中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
  • 2024年宁夏高职分类考试录取时间:4月22日至5月中旬
  • 2024年甘肃金昌高考考试录取时间及录取结果查看入口(7月6日起)

[]2024年辽宁高考考试录

[]2025北京东城区高中三